面對持續飆漲、一漲再漲的物價,如果文化部預算不增反減,那才有鬼。換言之,文化部的預算增加並不稀奇,但令人好奇的是,文化部的錢花到哪去了?如同近日中南部淹水而令各界質疑數百億治水預算到底怎麼花的,文化部應開誠佈公,坦承它預算逐年增加的同時,虛擲浪費也從未減少過!
鄭麗君說明年度「預算結構開始翻轉」,正反映出她一貫的話術治國,虛有其表。文化建設一向重視硬體輕忽軟體,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在鄭麗君主政下的文化部未來,依然如此。她樂見文化部「基本運作需求及法律義務支出」預算大幅增長,但問題出在文化部過去和現在的「基本運作」爛透了,它所服務的對象是特定利益團體的需求,未來也將這麼持續的「基本運作」下去,所謂的翻轉預算結構只不過是場面話、漂亮話,作法上換湯不換藥。
鄭麗君還說,明年文化部捐補助公視及國表藝預算創歷史新高。問題在於,文化部把納稅人的錢交給那個處理華視總經理案搞得天怒人怨的陳郁秀,一再縱容她胡作非為搞垮公廣,這樣一來華視和公視有救嗎?把錢交在不適任的人手上,如同把錢丟到水裡,不必等熱帶性低壓或西南氣流來襲,災難可想而知。此外,文化部始終弄錯方向,以為支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便等於支持表演藝術,但,二者實在不能劃上等號。台灣的表演藝術不只有官方一手成立又隻手遮天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一流的場館未必有一流的表演節目,一流的表演節目未必於國表藝的場館。國表藝的預算創歷史新高又如何?文化部根本沒有對症下藥!
鄭麗君還說,明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傳統戲曲接班人扶植計畫及開枝散葉計畫之專案預算倍增為1億元。如果這個社會不健忘,應記得不久之前文化部如何縱容政客將黑手伸進「開枝散葉重塑民間劇場計畫」;它原本希望將傳統戲曲團隊送往人潮眾多的宮廟前搭台演出,增加劇團曝光率更吸引觀眾回流,重塑傳統的民間劇場。豈料,它被一名立委攔截,居間穿梭喬事,讓各個演出團隊前去自己選區的宮廟演出原訂十六場之中的十場,更有甚者,該立委將十場演出視為自己「爭取」來的,充當個人政績,製成宣傳海報,彷彿整件事和傳藝中心無關、和文化部無關、和辛苦搬戲的劇團無關。對此,身為主管機關的文化部不聞不問,任憑這位立委奪走「重塑民間劇場」計畫的成果。民間劇場的重塑尚未告捷,立委個人形象的重塑倒十分成功,令人懷疑若非該立委和文化部長屬於同一政黨,文化部面對這種顯然不公不義、政治干預文化的案件,豈有沉默而不追究的道理!如今,文化部誇口預算倍增,想必有了更多錢,行政和立法機關的政治秀便能做得更優秀,做得更徹底!
由此可見,文化部以「預算增加」美化數字,以數字美化政績,以美化後的政績欺騙老百姓它的預算增加了多少、事情做了多少,但,表象的背後是醜陋的真相。如果它真的重視藝術創作,為何無法改善持續低迷的藝文環境?去問問基層的藝文團隊──不是那些政府一年補助千萬的天團──藝文環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如果鄭麗君在乎「文化消費」,為何拿不出具體的藝文消費政策,鼓勵民眾花錢觀賞表演?為何不去譴責那個說出「文化屬於大家的,不應收費」的桃園市長鄭文燦?鄭麗君不會不知,藝術創作的養分,絕非憑空更非靠「免費欣賞」而得來,但由於她的無能、她的怠惰,令台灣各地的藝文環境蕭條至今,不見翻轉;由於她的光說不練,令她那些華麗的辭藻對比於創作環境的乾涸,顯得更空洞也更諷刺!
至於鄭麗君主政下的文化部如何干預出版自由,如何打壓新聞自由,如何配合執政黨意志推動轉型正義,如何在轉型正義上採取雙重標準,如何在中國大陸出手干預台灣國際文化交流之際只能拼了命的出一張嘴而束手無策,就別提了吧。這些所反映的,都是台灣的寶貴價值,而這些寶貴的價值,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是文化部預算再怎麼增加,也不能犧牲的。但,文化部以「預算增加」催眠民眾的同時,也正摧毀這些寶貴的價值。即便文化部的預算變多了,又如何?在這些不能犧牲而必須捍衛的價值面前,它變得更可愛了嗎?
鄭麗君大言不慚,謊稱蔡政府「部部都是文化部」,藉以強調文化如何受到跨部會的重視,但,以文化部至今荒腔走板的表現而言,「部部都是文化部」比這次中南部淹大水更可怕!文化部還是先管好自己,讓台灣免於災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