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新聞之一:「文化部明年預算首度破200億」。這則強調蔡政府如何重視文化的新聞背後所沒有道出的是,面對持續飆漲、一漲再漲的物價,文化部的預算豈能不增反減?沒有道出的是,預算創歷史新高的公視有個不適任的董事長陳郁秀,在今年華視總經理一案中搞得天怒人怨、上任後將公廣搞得烏煙瘴氣。沒有道出的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預算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反映出文化部資源分配不公,以為支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便等於支持表演藝術,任由中心以外的其他表演場館、表演人才以及從事表演藝術活動與節目製作的劇團、樂團、舞團,自生自滅。文化部明年預算破200億又如何?納稅人的錢交到誰的手上?蔡政府上台以來,文化資源並未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邁進。
再如新聞之二:「文化部爭取逾141億 歷來最大規模文化內容投資計畫啟動」。又來了,這則強調蔡政府如何重視文化的新聞背後所沒有道出的是「文化內容」限定影視音、出版、ACG產業,換言之,文化施政一向著重硬體建設的中央政府著眼的只是「重點產業」,將重點做好=重視文化=文化政績。退一步想,真的重視影視也就罷了,但就在今年,文化部干預新聞自由,要求電視台「涉中」節目必須送審;真的重視出版也就罷了,但就在今年,文化部干預出版自由,要求中國大陸授權出版品必須送審。文化部一而再再而三的以「預算增加」催眠老百姓的同時,也正摧毀台灣寶貴的多元與自由價值。即便文化部的預算變多了又如何?面對不能犧牲而必須捍衛的價值,文化部變得更可愛了嗎?
又如新聞之三:「衛武營藝術中心盛大開幕 高雄蛻變為南部藝文重鎮」。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新聞,自然不會把焦點放在衛武營即將成為又如何避免成為蚊子館。但,一個號稱盛大開幕的藝文重鎮衛武營在文化部兩年多來針對「藝文消費」的毫無作為之下,使得這座亮麗的衛武營被譽為「文化地標」的同時,卻猶如站在文化沙漠裡。同樣發生在今年,當桃園市長忘情地喊出「文化屬於大家,不應收費」時,文化部長鄭麗君基於同黨之情,沒有一聲抗議,沒有一句譴責,兩人聯手打了「藝文消費」狠狠一耳光。這是擦脂抹粉的亮麗新聞背後所不願、不便、不敢道出的真相。
至於文化部如何配合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甚至在東廠事件爆發之後仍不顧羞恥地配合促轉會,就不提了。凡對文化部不利的消息,皆不在北藝大的25則候選新聞之列。但,一個號稱藝文界最高學府和一個培育藝術行政與管理人才的單位如果對於政府文化施政的敗行劣跡如此視而不見,只去選擇一些無關痛癢、粉飾太平的新聞,那麼無異於喪盡學界的社會責任,自甘墮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