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語:本文刊出後短短一日之內,本已兩度請辭的鄭麗君確定留任,繼續主掌文化部,顯見鄭麗君日前「為敗選負責」、「重回民間」云云純屬惺惺作態、欺騙人民。官員總辭變留任的大戲落幕之後,本文依舊刊登且一字不改,僅在原標題後補上「(才怪!)」,為文化政客的醜陋嘴臉和官場現形,作證。
----------
文化部長鄭麗君向閣揆蘇貞昌請辭終於獲准,終於讓盤踞於文化部兩年七個月的鄭麗君下台,終結她的亂政時代。
文化部長本應具有超黨派的高度,但鄭麗君沒有。她任內的每一天,沒有一天不是民進黨員,沒有一天不為民進黨的文化政策賣命。民進黨要轉型正義,鄭麗君乖乖配合推動;民進黨要轉型中正紀念堂,鄭麗君便下令中正紀念堂的公仔下架;民進黨插手公廣集團人事,鄭麗君眼睜睜看著它被綠化;民進黨通過促轉法成立促轉會,鄭麗君便聯手促轉會,不問是非黑白的與它合作;最可恥的是,當促轉會「東廠案」爆發後,鄭麗君不但沒有一聲譴責還繼續和它密切合作。歷屆文化部長,沒有一任像鄭麗君那樣從北到南的力挺單一政黨候選人,而那些候選人所代表的政黨,叫做民進黨。一個本應中立而黨派色彩愈淡愈好的文化部長,在鄭麗君身上看不到;一個至少得在表面上維持中立的文化部長,對鄭麗君而言,做不到。
文化部長本應勇於解決問題。前朝所遺留的文化資源分配不公,換鄭麗君上台之後,沉痾依舊;文化資源依然壟斷於特定機關與個人,但普遍的、多數的中小型劇團、樂團、舞團、影音工作室、文史團隊等基層工作者所面臨的大環境,依舊艱困。上台兩年七個月的鄭麗君喊了兩年七個月的「藝文消費」,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去問問基層創作者──不是那些個有頭有臉的大團、天團、大公司、影視名人、文化大老──這兩年七個月以來的票房,是變得更好賣,還是不好賣?這兩年七個月以來的創作環境,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就以文化部成天誇口所重視的電影和電視而言,電影製作環境變好了嗎?電視劇的創作環境變好了嗎?鄭麗君美化政績說自己增加了文化預算,但只有少數的特定的機關和個人有感,廣大基層創作者所面對的場館、人才、成本、票房、補助等問題,並沒有隨著鄭麗君的兩年七個月而有所改善;劇場依然低迷,國片依然小眾,台劇不敵境外戲,文創園區依然是個琳瑯滿目的大賣場。
文化部長本應守護台灣的自由、民主、多元價值,但鄭麗君任內,出手干預出版自由,要求送審「涉中」書籍;出面干預言論自由,要求送審「涉中」節目。民主方面,鄭麗君口口聲聲文化政策「由下而上」,卻不敵民進黨強推的前瞻計畫,搞黑箱編預算,從上而下編出華而不實的數百億「文化建設」,再用一些粗製濫造的書面報告來合理化一切;鄭麗君從未廣納民意,也不與文化界代表人士討論前瞻預算的編列與運用;針對前瞻有不同想法的多元聲音她充耳不聞,僅聽任她的民進黨在行政院搞出八年八千八百億,在立法院憑藉多數強勢闖關。鄭麗君的兩年七個月,以「多元」之名行「一元」之實,而代表一元的正是民進黨。台灣的自由、民主、多元價值,在鄭麗君主政下,不斷地被啃食、被賤踏。鄭麗君念茲在茲的不是全民,而是全民進黨。想想看,如果她認為「促進轉型正義」非做不可,那麼為何從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民進黨敗選至今,便再也沒有動靜?為何「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懸而未決,到目前為止尚在協調?因此,別再說這裡頭沒有政治考量了,別再說文化部長不受政治力左右了,別再說鄭麗君不為民進黨著想了。
一個不具中立高度、不解決問題、不捍衛台灣真價值的文化部長,早該下台了!拖到2019年初、拖到接任的閣揆上台才滾蛋,太晚了!
----------
作者按語:本文刊出後短短一日之內,本已兩度請辭的鄭麗君確定留任,繼續主掌文化部,顯見鄭麗君日前「為敗選負責」、「重回民間」云云純屬惺惺作態、欺騙人民。官員總辭變留任的大戲落幕之後,本文依舊刊登且一字不改,僅在原標題後補上「(才怪!)」,為文化政客的醜陋嘴臉和官場現形,作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