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藝文資源分配不公,在藝文圈是新聞嗎?當然不是,只是最近多了兩個案例。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19年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徵件結果於4月10日揭曉,162件申請案於第一階段淘汰132件,剩下30件進入第二階段,最後評選出15件計畫,獲選率9%,補助總金額新台幣800萬元。但,第一階段所淘汰的132件──超過八成一的申請案──由空總內部行政人員決定。換言之,公平競賽的背後,卻被同質性極高的少數人所支配、裁量與壟斷。
評審團主席吳達坤澄清,由於外審委員對於「空總空間條件了解不夠深」,故藉由內部行政人員「初步篩選」,而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為外部審查委員節省每案都要研究的曠日廢時」。天哪,這是什麼鬼話?第一,外審委員如果不了解空間條件,那就必須去做功課;第二,空總適合由誰來進駐、由哪一案進駐,是評審說了算,而非行政人員;第三,外審委員如果覺得研究每個案子曠日廢時,那就不要接下評審工作,絕無為了節省研究時間而讓行政人員代勞之理!
說出這種荒謬理由的主席,為何不趕走?文化部長鄭麗君為何縱容、包庇,為何對此謬論充耳不聞?
無獨有偶,日前號稱風光落幕的文博會也備受質疑。文化部打著文博會的名義每年放一次煙火,放完了公佈產值,沾沾自喜之後便算完事;更令人非議的是,煙火總在都會區舉辦,年年拉些特定單位、特定廠商、特定人士一起放,慷納稅人之慨,作秀給全民看,等到文博會曲終人散,所有基層團隊所面臨的困境依舊,凡不受官方青睞者一律排除在外,拿不到補助。文博會既提升不了長年與整體的文創環境,更無外溢效應,只是印證了文化資源分配毫無公平性可言。
諷刺的是,文化部說「一年一度的臺灣文博會,是全臺所有文化創意工作者最重要的舞台,今年捲動年輕世代策展人,用當代眼光詮釋文化各個面向形塑成臺灣品牌,期望臺灣文博會從商展提出文化論述,進而成為文化品牌,最後讓臺灣價值被世界看見。」便以三點回應以上鬼話:第一,文博會是部分(並非所有)文化創意工作者的舞台,其實它更是文化部的舞台;第二,文博會無法形塑台灣品牌,因為品牌無法形塑自一次性的煙火施放;第三,台灣價值被世界看見之前,台灣價值已被官方資源分配不公所斲傷,形成少數壟斷。
對此,文化部長鄭麗君須負全責。她曾說關於文博會,文化部期望建構一個平台──的確,文化部將這個作秀的、放煙火的平台建構得很好;她也說過「空總文化實驗室不是另一個文創園區」──的確不是,因為它比文創園區更不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