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十大文化新聞
1. 「藝文消費」疲軟不振,毫無作為。
鄭麗君主政文化部兩年多來始終拿不出具體的藝文消費政策,對於桃園市長鄭文燦忘情喊出「文化屬於大家,不應收費」一席引發藝文界撻伐的話,沒有任何回應與譴責。中央地方,雙鄭聯手打臉藝文消費,令人髮指。
2. 文化部干預新聞自由,創下惡例。
正值文化部力推「公共媒體法」並訴求媒體公共化與獨立性的同時,一家電視台於今年四月二十日接到文化部的關切電話,要求該台「涉中」節目在播出前須先送審。消息一出各界譁然,蔡政府一面高喊「黨政軍退出媒體」一面卻將髒手伸進媒體,干預新聞自由。
3. 「華視案」爆發,爭議不斷。
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粗暴地撤換華視總經理郭建宏,引發程序與實質爭議,更突顯了董事會運作已被黨派利益綁架,傷害公廣的獨立性與社會性,但文化部縱容陳郁秀隻手遮天,令媒體離「公共化」的目標愈來愈遠,實難辭其咎。
4. 文化部箝制出版自由,大開民主倒車。
文化部要求凡中國大陸授權出版品須送審,搬出過時的「大陸許可辦法」下令出版社送審陸書否則祭出行政處分,引發出版社強烈反彈。此舉反映文化部罔顧憲法所賦予的出版自由,更以政治意識型態凌駕民間的出版事業。
5. 文化部配合「東廠」,破壞轉型正義。
今年促轉會成立,與文化部聯手推動轉型正義,豈料爆發了「東廠案」,副主委、主委先後下台,促轉會公信淪喪,名存實亡,但文化部長鄭麗君非但不與它終止合作,還處處遷就配合,破壞轉型正義真精神的同時更作賤文化部。
6. 文化部長替單一政黨候選人站台,創下首例。
自文化部成立以來,首次出現部長替單一政黨也是同屬一黨的候選人站台,對象包括姚文智、蘇貞昌、魏明谷、陳其邁,嚴重破壞文化部長應有的高度與中立。附帶一提,以上候選人全數落選。
7. 衛武營盛大開幕,但「蚊子館」疑慮難消。
耗時10餘年、斥資107.5億的高雄衛武營於今年十月啟用,但,南部在地消費癱軟無力、南部在地創作欲振乏力,二者相乘與惡性循環之下,衛武營儼然是豪華的蚊子館。政府沒說出的真相是自衛武營啟用的一刻,便是全台灣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的滅蚊大作戰開始。
8. 文化部預算增加卻充斥假象。
以表演藝術為例,文化部以為支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便等於支持表演藝術,便將資源集中於國表藝,任憑其他表演場館、表演人才以及從事表演藝術活動與節目製作的劇團、樂團、舞團,自生自滅。此外,文化部號稱爭取逾141億啟動歷來最大規模「文化內容投資計畫」,但投資項目卻是少數的「金雞母」,藉以美化政績。
9. 故宮自陳其南上任以來,爭議不斷。
除了「故宮台灣化」,還包括北院閉館三年、北物南遷、南院積弱不振、「新故宮」計畫空洞不實,突顯了陳其南的故宮治理混亂無章,以及蔡政府針對肩負著台灣文化與觀光重任的故宮,毫無願景與作為。
10. 監察院糾正文化部旗艦計畫案。
今年三月十六日,監察院公布了「廣播電視內容產業發展旗艦計畫」糾正案。從這個橫跨馬、蔡兩朝且由文化部主導的旗艦計畫可看出政府砸錢卻無力振興電視產業。第一,它推動數年卻淪為口號;第二,「文化入超」現象不減反增;第三,它並未解決「產學失衡」的沉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