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2018十大文化新聞(本文原載於2018/12/30)

按:每年此時,本站總會列出當年度的十大文化新聞。今年歲末,本站決定將20172018的年度十大,一字不改地再度刊出,讓讀者了解醜陋的文化部依舊醜陋,無法解決長年存在的問題!
----------

2018十大文化新聞

1.     「藝文消費」疲軟不振,毫無作為。

鄭麗君主政文化部兩年多來始終拿不出具體的藝文消費政策,對於桃園市長鄭文燦忘情喊出「文化屬於大家,不應收費」一席引發藝文界撻伐的話,沒有任何回應與譴責。中央地方,雙鄭聯手打臉藝文消費,令人髮指。

2.     文化部干預新聞自由,創下惡例。

正值文化部力推「公共媒體法」並訴求媒體公共化與獨立性的同時,一家電視台於今年四月二十日接到文化部的關切電話,要求該台「涉中」節目在播出前須先送審。消息一出各界譁然,蔡政府一面高喊「黨政軍退出媒體」一面卻將髒手伸進媒體,干預新聞自由。

3.     「華視案」爆發,爭議不斷。

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粗暴地撤換華視總經理郭建宏,引發程序與實質爭議,更突顯了董事會運作已被黨派利益綁架,傷害公廣的獨立性與社會性,但文化部縱容陳郁秀隻手遮天,令媒體離「公共化」的目標愈來愈遠,實難辭其咎。

4.     文化部箝制出版自由,大開民主倒車。

文化部要求凡中國大陸授權出版品須送審,搬出過時的「大陸許可辦法」下令出版社送審陸書否則祭出行政處分,引發出版社強烈反彈。此舉反映文化部罔顧憲法所賦予的出版自由,更以政治意識型態凌駕民間的出版事業。

5.     文化部配合「東廠」,破壞轉型正義。

今年促轉會成立,與文化部聯手推動轉型正義,豈料爆發了「東廠案」,副主委、主委先後下台,促轉會公信淪喪,名存實亡,但文化部長鄭麗君非但不與它終止合作,還處處遷就配合,破壞轉型正義真精神的同時更作賤文化部。

6.     文化部長替單一政黨候選人站台,創下首例。

自文化部成立以來,首次出現部長替單一政黨也是同屬一黨的候選人站台,對象包括姚文智、蘇貞昌、魏明谷、陳其邁,嚴重破壞文化部長應有的高度與中立。附帶一提,以上候選人全數落選。

7.     衛武營盛大開幕,但「蚊子館」疑慮難消。

耗時10餘年、斥資107.5億的高雄衛武營於今年十月啟用,但,南部在地消費癱軟無力、南部在地創作欲振乏力,二者相乘與惡性循環之下,衛武營儼然是豪華的蚊子館。政府沒說出的真相是自衛武營啟用的一刻,便是全台灣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的滅蚊大作戰開始。

8.     文化部預算增加卻充斥假象。

以表演藝術為例,文化部以為支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便等於支持表演藝術,便將資源集中於國表藝,任憑其他表演場館、表演人才以及從事表演藝術活動與節目製作的劇團、樂團、舞團,自生自滅。此外,文化部號稱爭取逾141億啟動歷來最大規模「文化內容投資計畫」,但投資項目卻是少數的「金雞母」,藉以美化政績。

9.     故宮自陳其南上任以來,爭議不斷。

除了「故宮台灣化」,還包括北院閉館三年、北物南遷、南院積弱不振、「新故宮」計畫空洞不實,突顯了陳其南的故宮治理混亂無章,以及蔡政府針對肩負著台灣文化與觀光重任的故宮,毫無願景與作為。

10.   監察院糾正文化部旗艦計畫案。

今年三月十六日,監察院公布了「廣播電視內容產業發展旗艦計畫」糾正案。從這個橫跨馬、蔡兩朝且由文化部主導的旗艦計畫可看出政府砸錢卻無力振興電視產業。第一,它推動數年卻淪為口號;第二,「文化入超」現象不減反增;第三,它並未解決「產學失衡」的沉痾。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2017十大文化新聞(本文原載於2017/12/31)

按:每年此時,本站總會列出當年度的十大文化新聞。今年歲末,本站決定將20172018的年度十大,一字不改地再度刊出,讓讀者了解醜陋的文化部依舊醜陋,無法解決長年存在的問題!
----------

2017十大文化新聞

1.     全國文化會議徒具形式

全國文化會議提出民主力、創造力、生命力、永續力、包容力、超越力等口號,會後卻無助於文化的實質發展,文化依然服務政治、資源分配依然傾斜不公,會議徒具形式,「六力」實為不給力。

2.     前瞻計畫拆穿「由下而上」謊言

與文化相關的前瞻經費共214億卻仍重硬輕軟,對於場館治理人才的育成、沃土深耕等軟體規劃著實空洞,決策更是由上而下,不容異議而強勢表決,拆穿了文化治理「由下而上」的謊言。

3.     轉型正義引發社會對立

文化部二月十日成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全程黑箱作業,包括成員組織、會議進行、討論過程,既不公開也不透明,更下令將中正紀念堂內販售的公仔下架、展廳更名,引起各方譁然,社會對立。

4.     國家語言發展法重新界定國語

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泛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國語」不再專指普通話或北京話,藉以宣示語言平權及多元共存,但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至於河洛話或閩南語是否稱作「台語」,意見分歧。

5.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醜態百出

台中歌劇院將大劇院租給廠商辦直銷發表會,罔顧場館的創立價值與精神。無獨有偶,監察院針對高雄衛武營的興建,糾正了文化部暨所屬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指其低估了營運虧損,又不斷追加預算,增加政府財政負擔。

6.     過時的法令扼殺藝文環境

勞動部以過時的法令綁架藝術工作者,令國外編導來台短期工作申請許可上備受刁難。此外,屏東縣政府辦理「租稅教育劇場標案」,僅僅提供演出團隊每場2500元還強詞奪理,引發眾怒。兩案皆突顯文化部無法作為藝文團隊的後盾。

7.     中央地方聯手漠視文資

擁有87年歷史的彰化市杜錫圭故居於一月中旬被拆。彰化縣政府態度消極,無視於文化部「暫定古蹟」的公文,事發後亦無力制止,只顧著推諉卸責。可見面對文資,地方無心,中央無力,捍衛文資,全是狗屁。

8.     促轉條例三讀通過

促轉條例三讀通過,文化部表示將依法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但根據該法,決策握於促轉會九人,引發大眾對於官方積極尋求社會對話及轉型共識的疑慮,質疑促轉條例下的轉型正義僅止於政治鬥爭,喪失其精神。

9.     藝文消費,空有口號

文化部對於促進藝文消費,至今拿不出具體方案。國人的藝文消費習慣依然沒有養成與普及,藝文團體今年的票房黯然慘淡。文化部的藝文消費政策,僅止於道德勸說,空有口號,毫無對策,衝擊藝文環境。

10.   表演藝術備受漠視

蔡政府在「國家品牌」、「扶植團隊」等五項預算中編出與馬政府相同的數字,顯見二者皆漠視表演藝術的生存與發展。不論哪個黨執政,皆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等同於「台灣的表演藝術」而忽略了其它。文化施政的迷思,莫此為甚。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鄭部長換位子就換腦袋(本文原載於2016/7/31)

上任兩個月以來,文化部長鄭麗君的荒腔走板不勝枚舉。她是第一個為了總統就職典禮節目失當而道歉的部長,創下先例;她是第一個政黨色彩強烈且名列政黨不分區立委的文化部長,也創下先例;她的施政主軸了無新意,通篇讀起來像是一篇寫壞了的作文;她的政策淪為空談,像極了被她批評的首任部長龍應台;她主張自費看戲,但對於文化消費的具體措施付之闕如,到現在還有很多民眾改不掉免費看表演的習慣,卻不見文化部提出任何政策工具來鼓勵、來誘導;她提出的公視董事名單除了換幾個名字,大打安全牌的思維像極了前朝,公共電視依然願景不足、前途黯淡;她補助的流行音樂跨界合作案,大小眼的程度更與前朝無異,搞不清楚的人還以為是馬政府仍在執政。對於台灣藝人受到中國大陸的打壓,她束手無策,根本無視於本地藝人到對岸發展的工作權與生存權。請問鄭部長,過去這兩個月,你在幹什麼?

最令人火大的是她換位子就換腦袋。過去她當立委時,凶神惡煞,拼命砍文化部預算,到現在她搖身一變坐上大位之後,立即擺出笑臉,要求把2億7千多萬元遭到凍結的預算解凍。在6個凍結的預算案中,有5個是鄭麗君當立委時的傑作,當初凍結預算時疾言厲色,現在笑嘻嘻地尋求立院老同事放水。如果她願意為過去所作所為道歉,也就罷了,但她居然有臉自我辯解過去提案凍結預算的人不只她一人,把其他人一起拉下水,以合理化自身的荒謬。更不要臉的是當被問及如果今天不是部長仍是立委,是否會接受文化部今日所提之文化報告,鄭麗君當場表示會接受,其不臉紅不害臊的程度,讓「昨非今是」一下子變得好具體,具體得讓我們看見她當上部長怎麼說都對,怎麼做都對。

這就是包括鄭麗君在內的台灣政治人物的嘴臉。我們以為她是文化部長,錯了。如果我們用文化部長的標準看她,以文化部長的高度看她,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但如果我們以典型的政治人物看她,一切豁然開朗。典型的政治人物說一套做一套,至於說的和做的那一套,在朝在野還不一樣。在野時反對,在朝時贊成;在野時刪預算,在朝時護預算;在野時板著臉凍結預算,在朝時掛著笑臉尋求解凍、尋求過關,希望既往不咎。鄭麗君不是國民黨,但比較前朝官員和她的言行,除了黨名不同,看不出有太多差別。當典型的政治人物當上了文化部長,我們無法確知提升的會不會是那個政治人物,但我們很確定沉淪的是文化部長一職所應有的格局與高度。那些贊同她的、誇獎她的、吹捧她的,不是糊塗就是裝糊塗,他們的言論不值得一顧。不然可以去問問他們,過去這兩個月,鄭部長在幹什麼?說得出來嗎?別當權力者的打手好不好,給自己留點尊嚴吧。

這就是兩個月以來鄭部長的整體表現,最嚴重的莫過於換位子就換腦袋,而從她的腦袋和言行看來,她不適任文化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