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十大文化新聞
1. 全國文化會議徒具形式
全國文化會議提出民主力、創造力、生命力、永續力、包容力、超越力等口號,會後卻無助於文化的實質發展,文化依然服務政治、資源分配依然傾斜不公,會議徒具形式,「六力」實為不給力。
2. 前瞻計畫拆穿「由下而上」謊言
與文化相關的前瞻經費共214億卻仍重硬輕軟,對於場館治理人才的育成、沃土深耕等軟體規劃著實空洞,決策更是由上而下,不容異議而強勢表決,拆穿了文化治理「由下而上」的謊言。
3. 轉型正義引發社會對立
文化部二月十日成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全程黑箱作業,包括成員組織、會議進行、討論過程,既不公開也不透明,更下令將中正紀念堂內販售的公仔下架、展廳更名,引起各方譁然,社會對立。
文化部二月十日成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全程黑箱作業,包括成員組織、會議進行、討論過程,既不公開也不透明,更下令將中正紀念堂內販售的公仔下架、展廳更名,引起各方譁然,社會對立。
4. 國家語言發展法重新界定國語
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泛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國語」不再專指普通話或北京話,藉以宣示語言平權及多元共存,但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至於河洛話或閩南語是否稱作「台語」,意見分歧。
5.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醜態百出
台中歌劇院將大劇院租給廠商辦直銷發表會,罔顧場館的創立價值與精神。無獨有偶,監察院針對高雄衛武營的興建,糾正了文化部暨所屬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指其低估了營運虧損,又不斷追加預算,增加政府財政負擔。
6. 過時的法令扼殺藝文環境
勞動部以過時的法令綁架藝術工作者,令國外編導來台短期工作申請許可上備受刁難。此外,屏東縣政府辦理「租稅教育劇場標案」,僅僅提供演出團隊每場2500元還強詞奪理,引發眾怒。兩案皆突顯文化部無法作為藝文團隊的後盾。
7. 中央地方聯手漠視文資
擁有87年歷史的彰化市杜錫圭故居於一月中旬被拆。彰化縣政府態度消極,無視於文化部「暫定古蹟」的公文,事發後亦無力制止,只顧著推諉卸責。可見面對文資,地方無心,中央無力,捍衛文資,全是狗屁。
8. 促轉條例三讀通過
促轉條例三讀通過,文化部表示將依法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但根據該法,決策握於促轉會九人,引發大眾對於官方積極尋求社會對話及轉型共識的疑慮,質疑促轉條例下的轉型正義僅止於政治鬥爭,喪失其精神。
9. 藝文消費,空有口號
文化部對於促進藝文消費,至今拿不出具體方案。國人的藝文消費習慣依然沒有養成與普及,藝文團體今年的票房黯然慘淡。文化部的藝文消費政策,僅止於道德勸說,空有口號,毫無對策,衝擊藝文環境。
10. 表演藝術備受漠視
蔡政府在「國家品牌」、「扶植團隊」等五項預算中編出與馬政府相同的數字,顯見二者皆漠視表演藝術的生存與發展。不論哪個黨執政,皆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等同於「台灣的表演藝術」而忽略了其它。文化施政的迷思,莫此為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