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鄭麗君參加解嚴三十週年紀念會上表示:「我們對於白色恐怖歷史、對於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的遂行了解的太少,轉型正義是堂補修的民主課程,要全面推動人權教育。」她強調,人權超越一切,轉型正義就是誠實面對分歧的歷史記憶和政治主張,凝聚共同的民主、自由價值。
作為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方向,轉型正義被視為鄭麗君的重點工作,自不在話下。然而,鄭麗君在推動轉型正義時,不顧程序與實質,於今年二月十日成立「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全程黑箱密室,包括成員的組織、會議的進行、討論的過程、共識的達成,既不公開也不透明,隨後倉促下令將中正紀念堂內販售的公仔下架、展廳更名,引起各方譁然,社會對立。正義尚未轉型,鄭麗君的行事作風,卻像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戒嚴。
戒嚴時期除了違反自由民主、迫害人權以外,令人髮指之處也包括了公權力的黨同伐異;立場相同者結夥打擊立場相左者,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國家暴力橫行,多元價值受到壓迫與宰制。如今,在解嚴三十年後,轉型正義蔚為風潮,歷史必須正視,當年違反自由民主、迫害人權之行徑必須受到檢驗,然而,執政的蔡政府在心態上、作法上依舊黨同伐異,意見一致者結夥聲討反對者,非要說服老百姓接受公權力的既定方向。鄭麗君說「轉型正義是堂補修的民主課程」,但在補修這堂課之前,恐怕得先將「包容與尊重」列為先修,否則,這堂課只不過是政府壓著人民非上不可的必修課,甚至是安靜坐好乖乖聽講的軍訓課。
既然轉型正義,在鄭麗君眼裡,是誠實面對分歧的歷史記憶和政治主張,那麼為何在共識凝聚之前,非要強推「中正紀念堂轉型」?從文化的角度,反蔣是一種聲音,擁蔣也是一種聲音,二者反映出的正是各自「分歧的歷史記憶和政治主張」。身為文化部長,鄭麗君無心促使雙方對話,無力化解二者對立,她口口聲聲要「誠實面對」,卻轉過身去,背對與她立場不同的聲音,只願意面對自己的贊同者,待在自己的同溫層,試問此舉何異於戒嚴時期的黨同伐異!這不叫「誠實面對」,而是選擇性的面對。
為了推動轉型正義,鄭麗君不惜喊出「人權超越一切」。然而,當執政黨關心涉貪前總統的人權更甚於其他受刑者;當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陳為廷摸女生胸部的當下忘記了對方的人權;當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林飛帆說出「我們不僅不是完人,我們甚至都是充滿缺陷的人」等話語替陳為廷說好話的時候,不禁令人懷疑,人權是否超越一切?如果是,為何有雙重標準?為何記得蔣介石的白色恐怖,忘卻日本人的殖民恐怖?為何聲討國民黨欺壓百姓,無視於日本人迫害原住民?鄭麗君說人權超越一切,但真相其實是,個人私心與黨派利益超越了人權!試想戒嚴時期的加害者如果說出「我們不僅不是完人,我們甚至都是充滿缺陷的人」之類的話語為當年的醜惡行徑擦脂抹粉,會得到什麼結果?討打!幹話王!948794狂!
看來,在解嚴三十年後,台灣社會貌似走進了解嚴後的民主與多元,卻走不出戒嚴式的黨同伐異。如果堂堂文化部繼續依附執政黨的史觀,面對歷史時繼續偏視偏聽,繼續選擇性的記憶、選擇性的遺忘,那麼,轉型正義終將無法凝聚民主、自由價值,無法捍衛人權,無法通往和解。
倘若如此,轉型正義會以空話開始,空轉作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