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會議結束,文化落幕

自文化部決定召開全國文化會議,本站率先預告它是場「華而不實的同樂會」、是個「虛有其表的大拜拜」,如今它總算落幕,更印證了本站的預告,確實如此。

它提倡文化民主力,主張由下而上的文化治理。但「前瞻計畫」的黑箱決策、文化部兩百多億的預算編列、交付國會強行通過,毫無公民參與的機會與機制,徹頭徹尾的反民主;文化部長鄭麗君打著「轉型正義」的大旗,在社會各界尚未形成共識之前,逕自下令將中正紀念堂販售公仔下架,引爆社會爭議。請問由下而上的民主力,在哪?

它提倡文化創造力,主張創作自由,藝文消費。但自鄭麗君上台以來,藝文消費仍停留於宣示階段,拿不出具體作為,全台各地看免費與贈票節目的積習依舊,不利藝文環境的良性發展;藝文團體沒有基本票房,創作無以為繼,就算擁有政府口中的創作自由又如何。藝文界呼喊多年的「藝文消費抵稅」,文化部從龍應台到鄭麗君,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它提倡文化生命力,主張重視文資。但放眼全台各地強拆、濫拆頻仍,文資法行同虛設,自中央到地方執法不彰,文化資產朝不保夕。文化即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資產即人民生活方式的記錄與見證,一個漠視文資的社會,必然不懂得尊重人民的生活。諷刺的是,就在全國文化會議落幕後不久,換上了一位因南鐵東移案而被控強奪民地的行政院長。鄭麗君是否先教教她的新老闆如何尊重人民的生活、傾聽迫遷者的心聲,如此,談文資保存方能談得理直氣壯。

它提倡文化永續力,主張文化經濟的促進。本站不只一次指出,蔡政府一如馬政府,除了挑出數個重點項目砸大錢以外,再無促進文化經濟的良方,而資源分配不公的弊端依舊,反映於每年的政府投資與補助案。政府誇下海口要發展獨立書店,卻坐視其苦撐待變,自生自滅。獨立書店長年要求的圖書統一定價,始終難以落實,文化部究竟拼的是誰的經濟,還好意思談永續?

它提倡文化包容力,主張文化平權,保障語言。作為文化平權指標性政策之一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台灣各族群的母語即國語,以平等對待各族群語言。但,既然各族群語言平等,為何「台語」仍專指「河洛語」而不予以正名?文化部要增設「台語頻道」,試問從文化平權的角度,台灣哪個族群的語言不是台語?若文化部主張「河洛語」才是台語而其他的都不是,豈不打臉自己、打臉平權?

它提倡文化超越力,主張發展文化科技,還要發行文化卡讓民眾體驗。問題是當政府漠視藝術的原創力、放任藝文環境的持續貧瘠,即便民眾人手一張文化卡,又能何去何從?不思整頓掛羊頭賣狗肉的各個文創園區、不去振興那些培育人才及創作的小型展演空間、不想解決空間不足的長年沉痾,那麼台灣的文化體質將繼續虛弱下去!當高科技遇上低文化,高科技有何樂趣?欠缺文化,何來文化體驗!

全國文化會議落幕,蔡政府的文化大秀終於做完了。它許給文化「六力」,真正給的卻是說一套做一套,始終不給力。至於來自法國「部部都是文化部」的施政理念,從馬政府龍應台到蔡政府鄭麗君,文化部官員各個琅琅上口,但在見識了全國文化會議如此華而不實、虛有其表、光說不練、只剩口號之後,「部部都是文化部」簡直是災難,不要也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