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它推動數年卻淪為口號。根據監委的調查報告,文化部辦理「廣播電視內容產業發展旗艦計畫」第一、第二期未能核實編列預算並確實執行,而原本預計達成的目標諸如建構友善影視產業環境、彌補人才斷層、對內帶動閱聽眾回流、對外打造影視臺流、行銷國際等等皆淪為空談、徒具形式,只見場次與人次之統計數據,不見具體論述以闡釋其是否達成預定願景,致使國內電視內容產業競爭環境日益惡化,身為主管機關的文化部責無旁貸。
第二,「文化入超」現象不減反增。以政府最喜歡的產值與統計數字而言,在蔡政府上台後,電視產業的各項數據都在下滑,例如2016年電視產業總產值下滑2.94%,而外銷金額占總產值的比率從百分之一點多,下滑至零點多。蔡政府洋洋得意的「新南向政策」,吹牛說要打進東協、南亞及紐澳等18國,結果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多數國家連台灣電視劇在當地的銷售數字都沒有,妄想行銷台灣品牌。南向不成,西進不了;賣不出去的同時,也擋不了外來劇的大舉入侵。中國大陸以及日本電視劇引進台灣的數量遞增,反映出「文化入超」的現象愈益嚴重。政府高喊讓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數個項目作為文創領頭羊,但實際上領頭羊尚未養肥,已被大野狼吃掉了。
第三,它並未解決「產學失衡」的沉痾。任何決策者,都無法忽視人才的重要性;沒有人才,事業沒有活水,產業無以振興。但這個從2010年便啟動的旗艦計畫,歷經了馬朝六年、蔡朝兩年,在人才培育上無法縮短產學落差,讓優秀的學生、學員適才適所,在電視圈發揮專長。不僅如此,行之有年的電視劇本得獎作品轉製電視節目的比率奇低,使優良劇本無法進入電視製作的供應鏈而形成了斷層。換言之,電視業者一方面抱怨「沒有好劇本」,一方面又否定評審拔擢出的獲獎劇本,使得原本應1+1>2的力量,變成了相互抵消,各自為政。文化部的獎助政策到頭來所能發揮的效果有限,無助於電視產業的發展,頂多是政府「聊表心意」的妝點。
文化部對於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不改其推諉卸責的一貫態度,怪立法院砍預算、稱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時間。文化部若不整頓公廣集團、讓公共媒體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人事、在政策制定及推動上少說空話多做實事、解決文化入超及產學失衡的困境,那麼,說再多話砸再多錢,皆難以翻轉台灣電視產業之窮途,而終歸蕭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