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文化政策:台灣也有審批制度

針對中國惠台31項措施對台灣影視產業發展的衝擊,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中國有審批制度,若能降低審批,回歸藝術創作自由,方有利於文化交流。言下之意,台灣優勢在於充分的創作自由,這是對岸遠遠比不上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又或者台灣也有審批制度,只是鄭部長避重就輕,視而不見?

以公視即將拍攝的電視劇《傀儡花》為例。在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主導下,公視預計砸1.55億給曹瑞原團隊,拍攝這齣十集的台灣歷史劇,對此,鄭麗君強調「代表國家隊成形,要跨出的關鍵一步」。這位目前積極推動「文化內容策進院」又把策進重點放在影視產業的文化部長要支持這部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要挹注這齣「公視有史以來最高製作規格」的電視劇、要請台糖公司和台南市政府合作並由糖廠協助搭景、要協助劇組同步建構第一期影視基地。鄭部長嘴巴上說要做很多事,卻有一事沒說出口:誰決定了「國家隊」?

去年九月,公視選定了陳耀昌的小說《傀儡花》,以「傀儡花節目製作採購案」為名義並以一集1550萬的預算吸引影視製作團隊投標,最後由曹瑞原團隊得標。全台成千上萬冊文學作品、長篇小說中,為何獨鍾《傀儡花》?陳郁秀於專訪時透露:「我不厭其煩的一直想做大河劇,有兩個願望,其一當然是希望透過歷史大河劇讓觀眾更了解台灣,二是希望透過大規模的歷史劇拍攝,能透過故事和製作將台灣帶上國際舞台。」換言之,公視選擇《傀儡花》的原因,來自於公廣集團陳董對於「歷史大河劇」能使台灣被了解且受國際注目的價值取向,因而形成了決策;她的「不厭其煩」終於在她任內得以「實現願望」,拍出「一直想做」的台灣歷史劇。在陳董的掌權與意志貫徹下,反對者消音,標案的審議只是找些理念相近的專家學者背書,將程序走完;看見陳郁秀嫡系親信謝翠玉竟也名列評審名單,那麼由高層欽定的小說和對當權者逆來順受的金鐘獎得主奪標,並不令人意外。從小說的選擇到評審的結果,充分反映出文化決策一向「由上而下」;公廣集團的少數層峰基於個人偏好而選擇了特定的製作方向,再找來不會搗蛋號稱專業的乖乖牌配合執行,由政府集資、出資、投資,對內宣揚影視政績,對外宣稱這是台灣的「國家隊」,在國際上露臉。

換言之,凡符合「政治正確」者,便獲得創作資源,便擁有創作自由;反之,政府撤資、袖手旁觀、一毛錢不給,任其自生自滅。中國式的審批是明擺著劃紅線,以獨裁手段教你噤聲;台灣式的審批是內心暗藏一把尺,以民主程序讓你出局,排他性同樣強烈。

自由卻資源匱乏的創作者啊,誰教你不懂得見風轉舵而配合當權者的「政治正確」,寫不出「本土國際兼具」的歷史小說,做不出「族群融合多元史觀」的大河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