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據「設置要點」第四:「本會報以每六個月召開會議一次為原則。」但自2016年7月至今,三次文化會報的召開時間先後為2016年9月7日、2017年8月28日、2018年9月3日,換言之,會議間隔不但超過六個月,有的甚至超過十二個月,完全背棄「原則」於不顧。行政院懶得開就算了,但第三點:「專家學者或民間代表四人至六人」,實際上卻少於四人;官方名單上的「民間委員」包括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雲科大學者林崇熙、電影導演魏德聖、戲曲學者鄭榮興。然而,國藝會的主管機關是文化部,以文化部為主管機關的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顯然不是「民間委員」卻被行政院草率地列入,將這個不怎麼「民間」的「委員」給算在內,濫竽充數。
本站於兩年前行政院第一次召開文化會報時便曾點出「民間委員」的數量與代表性皆有所不足。當時的民間委員除了林崇熙和魏德聖,還有林曼麗和陳其南,看似符合「四人」之規定,但實際上後二者是扁朝官員,色彩鮮明,「民間性」薄弱得很;果不其然,林曼麗後來當上國藝會董事長,陳其南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繼扁朝之後再續蔡朝,證實了自己過去在文化會報上「民間性」的虛假,只是被行政院找來虛應故事,欺騙民眾罷了。可見,行政院除了懶得開會,也懶得將「民間委員」找齊找好,淨找些同溫層的來相互取暖。
程序上一蹋糊塗、任用親信權充「民間」來魚目混珠也就算了。三年開了三次的跨部會議實質上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看看魏德聖2016年怎麼說:「影視產業目前最大的觀眾群還是在臺灣,應先創造臺灣觀眾,讓臺灣人愛看臺灣電影,才有可能打進國際市場。」再看看魏德聖2018年怎麼說:「目前業界遇到的最大困境,亦即如何創造觀眾?只要觀眾被創造出來,科技也好、投資也好,就會自然成形。但創造觀眾是個很籠統的說法,希望能幫忙想個方法,刺激觀眾把看電影變成習慣。」魏導說了多年的「臺灣觀眾」,說破了嘴,希望蔡政府「幫忙想個方法」擴大電影的觀賞群眾,但文化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文化部想不出方法,倒是一旁的民間委員林崇熙接腔了:「如何創造觀眾?有沒有可能從參與藝文活動可以抵稅,或列入扣除額,提升參與意願。扣抵金額不大,但只要可以抵稅,大家都願意去做。另外公務人員的國民旅遊卡,如果開放參與藝文活動可以折抵,如電影、傳統藝術、博物館或劇場等,又可以扣合美感教育扎根,對於國片、傳統藝術等領域創造觀眾應有所助益。」觀眾參與藝文活動抵稅,不正是藝文界呼籲了N年的老調重彈?文化會報上,文化部長鄭麗君就在現場,財政部代表也在現場,為何不當場認真地交換意見,給個明確的方向?沒有!這場美其名為跨部會的文化會報,避開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寧願花時間說空話唱高調,把時間給混過去!
最後,蔡政府邁入第三年的三次文化會報,各部會首長的出席情況愈來愈糟,代理出席的人愈來愈多。跨部會的文化會報變成了跨部會的不重視,官員只在會中表示研議、研議、再研議,等過了一年再聚首,問題依舊。這便是口口聲聲說「部部是文化部」的蔡政府!這便是蔡政府形同虛設的文化會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