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文化政策:文化部應鬆綁陸片配額

在冗長無趣、乏善可陳的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中出現了一段插曲,主持人陶晶瑩站在評審團旁邊,表示除了評審和她自己以外,台灣觀眾沒機會欣賞所有入圍金馬獎的電影,接著她向坐在第一排的文化部長請託,希望部長在這方面多努力。

今年入圍金馬獎的陸片很多,卻未必有機會在台灣上映。文化部規定,陸片在台發行映演播送的數量,一年十部;超過十部,抽籤決定。不抽籤可以,電影必須獲得國際四大影展(坎城、柏林、威尼斯、奧斯卡)競賽獎項或者金馬獎最佳影片和導演獎,否則沒有資格。換言之,今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最佳導演張藝謀的《影》,可望排定檔期順利進入台灣的電影院,但,表現同樣亮眼而榮獲新導演、男主角、原創劇本獎的《我不是藥神》,卻被擋在電影院大門之外,上映遙遙無期。換言之,別說是入圍了,陸片就算得了金馬獎,依然無緣台灣。

在「中國威脅」的保守思維下,陸片配額其來有自。怕對岸進片數量太多,影響我國電影業者的生存發展;怕對岸進片質量太差,我們會被統戰。或許吧,但我們可曾想過,長久以來,影響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發展的不是陸片,而是美片。以2017年為例,在台上映的六百餘部電影中,美片最多;票房上,美片佔了台灣全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三以上;前二十名最賣座電影中,除了印度《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與泰國《模犯生》以外,其他18部都是美片,而第一名的《玩命關頭8》賣了6億5千萬,比一整年在台灣上映的109部日本電影加總的票房還高。換言之,美片在台灣,不論數量上票房上,一枝獨秀。面對巨大強勢、獨領風騷的美片,我們從未對它採取配額,我們樂於美片大軍壓境、樂於觀賞那些其實拍得並不怎樣的美片、樂於接受美片說故事的方式,而看多了也看久了,我們不知不覺的被洗腦,覺得美片精采而娛樂性高,其他國家拍的電影好悶。

學南韓針對美片配額,台灣做不到。台灣無法對美國說不。要求文化部一視同仁地對待美片和陸片,太不切實際了,但,對陸片稍微開放些、寬鬆些,卻是可行也勢在必行的方向。作法是:第一,凡獲得金馬任一獎項的陸片(不限最佳影片與導演獎),都能來台上映;第二,凡入圍金馬任一獎項的陸片(不限得獎),都能來台上映。

既然金馬獎被譽為華人奧斯卡,歷經選片、入圍、頒獎等嚴謹流程又有複審、決審委員的重重把關,難道文化部還擔心入選名單上的陸片會統戰台灣、洗腦民眾?也太小看評審和觀眾了吧。文化部何不循著陶晶瑩的話,順勢而為,別再死抱著那些個遲早會過時的法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