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文化部漠視表演藝術

打開天窗說亮話,自鄭麗君主政文化部近三年來,猶如過去的馬政府,持續漠視表演藝術。有人說,鄭麗君是內閣最好的部長,你還這樣說她壞話,更何況表演藝術界那麼多人慰留她,求她別辭官,你怎麼說她漠視表演藝術?是啊,她的確是行政院數一數二的部長,就像一堆臭狗屎中總有一兩坨不臭的,但你不能說那不是狗屎。

自鄭麗君主政後,表演藝術的欣賞人口有沒有顯著提升?沒有!為什麼沒有?漠視藝文消費政策!鄭麗君的藝文消費政策光說不練,僅止於口頭鼓勵民眾踴躍欣賞表演藝術,但對於民眾花錢購票,她提不出任何政策也拿不出任何誘因吸引民眾,使得會花錢購票的民眾就是那些,而本來就不會花錢購票的人,依然不會花錢購票。試問,在藝文市場極其有限的台灣,一旦觀眾數量始終原地踏步,那麼藝文消費如何能不低迷?在藝文消費持續低迷的環境裡,文化部長拿得出魄力翻轉現況嗎?拿不出!她能夠拿出來的只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數字,宣稱表演藝術的欣賞人口持續成長,藉以美化她的文化政績。

例如,她會說國表藝三場館的表現有目共睹啊,台北兩廳院、台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的消費人口愈來愈多,票房愈來愈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首先,這三場館不等於全台所有藝文場館;全台藝文場館普遍而言依舊苦撐待變,杯水車薪,完全不符政府口中的亮麗數字。其次,就算國表藝三場館真如政府所宣稱那般提升了藝文欣賞人口,但在比例上更多人選擇的是外國而非本國節目,也就是「在地化」口號喊得震天價響,錢卻被「全球化」賺走了。鄭麗君說國表藝是行政法人,有獨立的藝術總監和「專業」規劃,她根本管不著。是啊,她主政以來最大問題便在於該管的不管,例如藝文消費,而不該插手的拼命插手,例如轉型正義。

除了藝文消費以外,去問問基層的表演藝術團隊,近三年來的票房是變得更好、更差或者持平?相信大部分的基層團隊會說,製作成本愈來愈高但票愈來愈難賣!換言之,基層團隊面臨著艱鉅的營運挑戰;支出墊高而收入並未提升,勢必增加團隊的營運壓力,而解決財務問題的辦法不外乎「開源節流」,既然該支付的人事費、製作費很難壓低,那麼節流的效果有限。好,再來看看開源吧,政府補助和企業贊助如果運氣夠好通通拿得到,那也只佔了收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得靠票房,而如何開拓票房,除了各團各顯神通以外,最後還是得回到藝文消費的整體風氣以及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觀眾願不願意給國內的、在地的、基層的團隊一點點機會,付費看它們的表演。如果這些難能可貴的小眾只願意購買國外的、天團的節目卻不考慮國內的中小型團隊,那麼後者做一檔虧一檔、因虧得太多虧了太久而乾脆停止運作甚至解散,也不需要大驚小怪。鄭麗君口口聲聲培育創作人才,但她知道人才培育的搖籃就在於中小型團隊嗎?她上任以來從未重視他們的心聲!她從不知道這問題有多嚴重!

一個漠視藝文消費、漠視基層藝文創作者的部長,能說是重視表演藝術嗎?當然不能!那些吹捧她、謬讚她、慰留她、因慰留成功而喜不自勝的表演藝術圈內人,若將其視為既得利益者,便不難明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