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看文化部長演政治劇

日前,文化部補助的影集《國際橋牌社》開鏡,部長鄭麗君表示「我們在這裡自由拍攝政治劇,不論怎麼拍,都不會被下架」;文化部的臉書說它是「台灣第一部政治劇」,強調文化部「與民間共組影視國家隊進軍國際,把自己國家的故事說給全世界聽」。

首先,鄭麗君所謂「不論怎麼拍,都不會被下架」是一句不倫不類的話。相較於對岸動輒以政治審查下架「有問題」的戲,台灣似乎擁有無與倫比的自由,愛怎麼拍怎麼拍,但文化部沒有說出的真相是,在台灣,如果你不具備拍攝影集的人脈和金脈,那麼你連拍攝的條件都沒有;縱使你滿懷抱負、滿腔熱血、滿心期待影視製作環境一天比一天更好,一旦你沒錢、沒人、沒背景、沒「關係」,你拍個屁!你當然不會被下架,因為你連上架的資格都沒有!口袋夠深、人脈夠廣、背景夠硬、關係夠好、別動不動得罪產官學政界等資源分配者,才能獲致拍戲的條件,才能爭得被鄭麗君誇大的那一點點自由。

其次,文化部宣稱與民間共組「影視國家隊」。試問,動員產官學政界出錢出力進軍國際的「國家隊」,由誰認定?學者專家?好,學者專家所根據的是制度性的標準與規範,還是依循個人的好惡?台灣政黨輪替了三次,決定「國家隊」的那些人為何無法輪替?號稱進步與改革的鄭麗君,執政了三年,在文化評選機制上依然人治大於法治,猶如停滯於三十年前。新成立的文策院毫無新氣象,由同溫層的少數人將資源集中於他們認定的少數對象,悖離民主與多元的同時還高喊這是民主與多元。

替這齣「台灣第一部政治劇」背書的鄭麗君直言它的開鏡記者會與眾不同,「很像選舉造勢場」。可不是嘛,關於這點,在許多選舉造勢場合現身的鄭麗君最能體會了。身為本應中立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毫不避諱的替同黨縣市長候選人站台,新北的蘇貞昌、彰化的魏明谷、高雄的陳其邁,甚至連補選也興沖沖地抱病為三重的余天助陣。台灣的政治劇不是老早被包括文化部長在內的政客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了嗎?有比這些政客演得更精湛的政治劇嗎?鄭麗君說,這齣「台灣第一部政治劇」令她深深期待,相信國內外皆有市場,「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政治裡」。的確,見識到對於政治、對於打擊政敵如此熱衷的文化部長,台灣人要想不生活在政治裡,也難。

鄭麗君致詞時還肉麻兮兮地朝著飾演李登輝的演員楊烈說:「報告總統,我當年也在廣場上抗議您,所以這部作品推出後,我一定會是最忠實的觀眾。」想不到一個抗議統治者的人在多年後搖身一變成了統治者,將當年身在廣場的理想拋諸腦後、在主掌全國文化事務的最高權位上不思精進而沾沾自喜,這種劇情,想必連最厲害的「國家級」編劇,都編不出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