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鄭麗君是最好的文化部長?

有人說,鄭麗君是最好的文化部長。這種話簡直昧於事實,虛假得令人噁心。

他們看不見鄭麗君破壞文化部長應有的中立與高度。她是第一個從不分區立委轉任的部長,政黨色彩本濃;就任部長之後非但不退出政黨,還屈從黨意,凌駕民意。最明顯的例子便是2018年十一月的期中選舉前,她不顧文化部長身分,在台北市幫姚文智輔選,在新北挺蘇貞昌回鍋,到彰化替魏明谷站台,在高雄幫陳其邁拉票,完全忘了她是全國的文化部長,喪失這個職位應具備的中立與高度。如果她也替其他政黨的候選人站台,或許尚能勉強拼湊她的「多元性」,但她從頭到尾只幫一個政黨,那就是民進黨。文化部成立至今一共三位部長,從來沒哪個部長做出如此可鄙的行為,除了鄭麗君。

今年一月,當她決定隨賴清德內閣總辭之際,藝文圈忽然有群人出面慰留,請她不要走,例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面對位高權重的統治者,朱宗慶不但沒有批評,還肉麻當有趣的說他和鄭麗君之間已建立互信與「革命情感」,說他「真的非常希望鄭麗君能夠繼續跟藝文界一起打拼」。試問,這是一個藝術家或者表演藝術家應有的發言與態度嗎?如果藝術不再作為社會良知,如果藝術家不去對抗反而攀附權勢,那麼藝術還是藝術,藝術家還配稱是藝術家嗎?如果身為表演藝術國家級的董事長,對於上任後無法改善表演藝術環境的文化部長不聲討、不檢討,對於喪失中立與高度的文化部長裝聾作啞、沒有一聲譴責,那麼,他能受人敬重嗎?一個本應挑戰當權者的人居然和當權者建立了「革命情感」,豈非本末倒置,價值混亂?

朱宗慶和那些宣稱鄭麗君是好部長的人,看不見鄭麗君主政下的表演藝術環境持續惡化。根據兩廳院售票系統的大數據分析,相較於前一年,2018年整體演出場次增加了但售票數下滑了,換言之,藝文消費疲軟不振,而鄭麗君光說不練,毫無作為。鄭麗君夸夸其談所重視的表演藝術,僅限於朱宗慶當董事長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的三館一團,而將資源集中於少數人的結果便是多數的中小型樂團、舞團、劇團、場館苦於沒錢沒人,忍受景氣低迷的同時還要聽文化部長誆稱表演藝術預算增加了。這種施以話術進行文化治理的首長,是最好的?看來,必須重編國語辭典,定義「最好」二字。

包括朱宗慶這些挽留與吹捧鄭麗君的人,看不見她的藝文消費政策徹底失敗;看不見她推動的轉型正義如何附庸民進黨;看不見她的前瞻計畫黑箱作業,是個百分之百由上而下的決策,等同打臉自己一貫標榜的文化治理由下而上;看不見她主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和「文化基本法」僅具宣示效果,毫無實質助益;看不見她的跨部會「文化會報」只是敷衍了事;看不見她的文資政策難以讓古蹟與歷史建物免於殞滅;看不見她為了反中,侵害電視台的言論自由;看不見她縱容陳郁秀綠化公廣,將華視搞得烏煙瘴氣……天哪,簡直罄竹難書。原本她今年一月就要下台的,卻依舊賴在文化部不走,繼續作威作福,天理何在!

至於說出「非常希望鄭麗君能夠繼續跟藝文界一起打拼」的人,只要將其視為既得利益者而非真正的藝術家,便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