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打著「你借書,政府出錢」的政策,美其名是將「讀者借閱數量」轉化為補貼作者與出版社的酬金,以挽救低迷不振的出版業。依文化部目前的規劃,讀者只要在圖書館借出「國人自製的紙本書」,政府便拿錢出來(當然是納稅人的錢)補貼作者和出版社。
問題是,全台各地的圖書館藏書量,根本不夠,不但不夠,甚至到了貧乏的程度。讀者想借國人自製的劇本,沒有!讀者想借國人自製的藝術書冊,沒有!不只藝術,凡文、史、哲類型的紙本書,根本少得可憐,更別說是與時俱進及更新了。這些根本不在圖書館書架上的紙本書以及寫出它們的作者、出版它們的出版社,被排除在「公共出借權」之外,請問,公平嗎?文、史、哲、藝的本國作者、出版社和辛辛苦苦製作出來的紙本書根本沒有機會被圖書館選購、沒有機會來到讀者面前、沒有機會被讀者借出,如果這不叫做不公平,什麼才是不公平?
依目前的圖書館藏書情況,仍偏向於大型出版社、大牌作者、暢銷情況佳、知名度高的書籍,而其他的則被排除在外。文化部拿公家錢(當然是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那些作者和出版社,卻忽略了真正需要補貼的對象其實是被圖書館排除在外的作者和出版社,究竟居心何在?這不叫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文化部錦上添花之後,再洋洋得意地對外宣傳「政府重視出版業」、「政府拯救書市」,為自身一無是處的政績擦脂抹粉,看來,這項政策能否創造讀者與創作者「雙贏」尚屬未知,倒是可以確定文化部拿著納稅人的錢砸出政績,成了「贏」的那一方。
文化部不去提高圖書館的購書預算,不去檢討圖書館的購書清單,不去研擬「公共出借權」真正該適用的作者與出版社,反而捨本逐末,以為只要限定「國人自製的紙本書」,便能做到公平,便能避免資源浪費。文化部長鄭麗君為何不實地走訪圖書館,親自查閱館藏,了解「公共出借權」根本是迷夢,對於同樣認真寫書、出書卻無法被購入館藏的作者和出版社,根本是不平等條約,參與的是一場由文化部主辦但選手們的起跑點卻不一致的賽跑!
如果在可見的未來,圖書館的購書預算依然吃緊,購書清單依然如故而沒有翻轉的可能,各地館藏依然在有限的類型、作者、出版社打轉而令文、史、哲、藝等國人自製的紙本書依然是少數中的少數、弱勢中的弱勢,那麼,「公共出借權」不如停辦,如此一來,文化部和立委諸公也不需要再藉此作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