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文化部的空殼實驗室

文化部計畫將台北市建國南路的前空總打造成文化實驗室,於上個月舉辦了徵件說明會,凡欲進駐的個人或團隊可依主題提案也可自主提案,審核通過之後便能使用空間,但,所有口頭表述的美好願景都只是虛幻的表象,因為文化部連最基本的硬體空間都還沒準備好!個人或團隊一旦進駐了,便是噩夢的開始!

曾經,文化部針對外界的「誤解」大動作發表聲明,強調「空總文化實驗室不是另一個文創園區」,還採取假文青式的口吻,把這座空間的目標說得很玄虛,說它的目的在於「建構國際化文化創新生態系,聚焦對人與創意的支持,並以展、演、映等形式提供公眾藝文體驗,而不以文創賣店產品銷售的消費模式為核心。至於公眾藝文體驗之收費,將視各展、演、映活動之不同性質與目的,而會有不同模式。」請問,這段話說了是否和沒說一樣?給人一種貌似明確卻根本空洞的闡述!

它說不走消費模式,又說不排斥收費,總之,一切視情況而定。文化部給了它一個沒有方向的方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那就是:「沒說不可以的便都可以」,藉以宣示文化部是不設限的。換言之,站在文化部的立場:「我不知道它會是什麼,便交給提案進駐的計畫申請者,看看它可以是什麼。」

但,當有意進駐的個人或團隊走進它目前所釋出的士官大樓第二、三層,看見一間間坪數不大而類似大學生宿舍的一個個隔間,便會叫苦連天,因為除了空間以外,裡頭什麼都沒有。對於舞蹈和戲劇工作者而言,需要自行鋪設黑膠地板;對於音樂工作者而言,需要自行架接音響和配線;對於燈光的實驗者或設計者而言,請自備燈具和軌道。這裡像是一間又一間傢俱搬光的實驗室,裡面空無一物,等著有興趣的個人或團隊將需要的東西搬進來。

這棟實驗室更像一個連一個的密閉隔間,欠缺本應具有的交流性質。在徵件計畫中,文化部希望那些進駐的個人或團隊能相互認識與交流,但這棟大樓沒有一處具備這種功能的地方。甚至,文化部連最基本的硬體設施與整修皆未完成,便急著呼朋引伴,鼓勵個人或團隊踴躍申請投案,使用這個正在東挖西補到處缺損的空間進行創作。

硬體設備不理想就算了,文化部規定如需購置設備、器材等硬體,這些費用並不在補助範圍之內。要設備與器材?自己想辦法!試問文化部是否已有預設立場,打算排除那些口袋不深、經費有限的個人與團隊?要將空無一物的空間打造成辦公室、排練場甚至作品發表之地,或多或少總需要花錢吧。即使口袋不深,也不能沒有口袋啊。既然文化部對它不設限,這方面的規定為何不能鬆綁,多點彈性?

本月中旬即將公布上個月底截止的申請案,到時便知哪些計畫入選,哪些個人或團隊進駐。文化部以三個月或六個月為期,要求個人也好,團隊也罷,進駐時間不是三個月便是六個月。三個月?感覺剛搬進去待了下來,又要搬走了。

一切都是急就章。基本的硬體尚待完成,便急忙地徵求個人或團隊進駐;徵求的個人或團隊進駐後,匆匆三個月便急忙地遷出;計畫變更或經費核銷是否依循既有法令或者能提供更彈性的作法,文化部還沒定案;空間管理與執行細節尚未周延便急著上路,先做再說。公部門做事一向先求有、再求好,但目前為止的空總只有空,什麼都沒有。

文化部說對了,它不是另一個文創園區。其實它什麼都不是。不是空總實驗室,而是空殼實驗室。鄭麗君主政下的文化部到底在急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