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響空間是文化局行之有年的政策。它盤點了市有閒置房舍,提供藝文團隊申請進駐,由進駐團隊管理,也讓沒有自己排練場地的外團租用。十餘年來,它雖聊備一格,卻象徵性地釋出了公部門的善意,藉以解決多數藝文團隊所面臨的空間匱乏。但如今的它,在柯市府手上,走向了名存實亡。
你不知道如今的藝響空間,除了進駐團隊以外,外團已無法使用。文化局早已預料此舉衝擊之大,只好勉為其難地開放「新北投71園區」以及「藝啟學-南港區修德國民小學」讓外團租用,將空間的選擇限縮至地點偏遠的新北投、南港,而除此之外,其他的一概不准租、不准借、不准用。沒有排練場地?自己想辦法!
文化局為了依法行政,不惜訂出惡法,於107年10月5日公告實施「藝響空間申請作業要點」,明令各個空間的使用用途依「臺北市市有公用房地提供使用行政契約」規定:「房地使用以自用為主,不得私自出租、分租、將使用權轉讓他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由他人使用。」換言之,市政府傲慢地昭告天下,市有的藝響空間不外租了!至於誰有資格用?我市政府說了算!
虐政下的台北市藝文團隊,大致有幾個選擇:第一,遷就市政府規劃的新北投、南港,爭取那些搶得兇甚至再兇也搶不到的時段;第二,尋覓較便宜的私人場地,但再便宜的都比藝響空間貴;第三,離開台北市,跑到新北市尋找場租與大小皆合適的排練空間,因而造成了人員的外移。
但,請你看看當初藝響空間的設立精神。以下是文化局的官網內容,一字不改:「『藝響空間』之設立,主要因為藝文團體在臺北負擔不起高昂租金,往往必須遷離市區,致使臺北市藝文人才流失;遂期望藉由公部門提供閒置空間,留住人才、支持藝文長期發展,創造臺北市最具優勢的多元藝文特色。」
如今,藝文團隊面臨著高昂租金、遷離市區,造成台北市的藝文人才流失。你說,藝響空間是否已經名存實亡?
再請你看看柯文哲當初提出的「文化夢工場」:「當前北市文化展演環境貧乏,無論是華山或松菸文化園區,因租金昂貴,頂多只能視為商業用途,對年輕藝術家很不友善,使得相關從業人員不僅缺乏工作機會,更缺乏公平創作環境。」因此他主張:第一,協助籌組文藝總工會,讓藝文工作者享有勞健保及退休保障;第二是提供足夠生活、工作、展演空間;第三是提升文化建設採購質量,並提供半數機會給年輕藝術家。
請問第二「提供足夠生活、工作、展演空間」,在柯市長上任四年多來,做了什麼?為何連藝響空間都保不住?
至於柯文哲曾說要徹底清查台北市的閒置教室及公共空間,整修後至少提供1000個便宜的工作室,讓藝術家進到校園和社區……全部是空話!套一句柯市長的話,這種光說不練的人「去死一死」好了。
你不知道,這就是柯文哲和他所任命的文化局長鍾永豐所造的孽,讓藝響空間背離了創立精神以及柯文哲的競選承諾,更背叛了藝文團隊,使其不但無空間可用,更因負擔不起租金而離開台北市。
上任近半年的文化局長蔡宗雄,還要視而不見,繼續造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